汪顺始终面带微笑,他提前准备了采访提纲中的问题。过去与新世相的合作中,他从未拒绝过团队的需求,对同事们很少提出要求。有一次拍摄前,他建议我们将泳池的水加热,因为他前一天有另一场拍摄,水温偏低,但他并未因此要求中止拍摄。汪顺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他的夺冠之路上。
16岁的叶诗文在伦敦初登夺冠之路,以巅峰状态开启了她与泳池的较量。而汪顺在18岁时,却只是“游了个泳”便回到了国内。作为竞速运动员,汪顺对时间极其敏感,他在东京奥运会上以1分55秒00的成绩夺金,年纪27岁的他已超过了大多数年轻游泳运动员的成绩巅峰。他的心灵寄语是:“循此苦旅,以达天际”。那块金牌被放在枕头底下,他希望能有美好的梦境,然而又怕这只是梦一场。或许这心理状态让人想起我在巴黎奥运会见证的一位羽毛球选手的夺冠时刻,那位选手确认队友掐自己一把,以证实这不仅仅是梦。
汪顺的故事不止是金牌的荣耀,泳池有尽头,但时间却从不停歇。一个运动员第一次上场时,最大的对手是强大的对手,十年后,当他继续拼搏时,那个对手就变成了无情的时间。从十年前的菲尔普斯和萩野公介,到如今的马尔尚和斯科特,汪顺身边的泳道换了一批又一批人。他的身体逐渐发生变化,想要恢复到过去的成绩,光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他逐渐意识到这一点。
在巴黎奥运会后接受采访时,汪顺谈到技术的修改,他能从水中体验到旁人无法感受到的色彩。游得慢时,他会听到熟悉的音乐旋律,并将队里的趣事编成故事自我解闷。他能够吐出完美弧度的水泡,水下世界是如此宁静。并不是水可以过滤掉质疑与痛苦,而是我们需要主动进入这样的宁静。“被动逃入水中”不是他的选择,他是选择“主动跃入”。回溯至汪顺5岁时,他跟随父亲跳入水中,那一声“啪”响起,四周充满了欢笑。他当时并不会游泳,却并不感到恐惧。那个快乐的时刻,他至今难以忘怀。
因此,我们将常规的访谈变成了一场特殊的策划。31岁的汪顺回顾了许多个瞬间,解答了关于自己的疑问。他曾与同为浙江籍的作家余华分享过,他小时候见到的海是黄色的,而课本上却说大海是蓝色的。他心中期许游向遥远的海岸,希望能一窥那真正的“蓝”。对岸上人来说,蓝色是一种幻影,而在水中,蓝色则是美好的奖励。
为何要分享汪顺的故事?因为它深刻体现了“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这个品牌的核心理念。李小龙曾说:“清空你的思想,变得无形无相,像水一样。”这样的思想让人明白,变换自我的形态,才能在不同情境中做出相应反应,灵活应对。汪顺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在追求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坚持和忍耐,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蓝色大海。
汪顺的自述如下:
01 我叫汪顺,生活并不像我的名字那样一帆风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时,我只是去“逛一逛”,预赛完后便一无所获。但我觉得,人生不可能一直顺利,得经历一些事情才行。像小叶,16岁就夺得金牌,算是年少成名,而我则是在经历后,27岁时才在我的第三届奥运会上夺标。我认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生中总有挫折。
02 我们这些竞速运动员对时间特别敏感。有部电影《时间规划局》,它的名字和内容让我深有感触。每一秒,每一毫秒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恢复能力也不如以前,但我仍能从年轻运动员身上学到许多,与他们相互激励。训练中每一点进步,都是巨大的乐趣。
03 我们希望成为水中的飞鱼,追求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成绩。然而如今,我更愿意成为水的一部分,享受每一个与水相融的瞬间。每天游泳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游得慢时,我享受那份安静。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成为我不离不弃的伙伴。
我是汪顺,我在水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不想告别。在我的人生旅途上,正是这种坚持与追求让我实现了梦想。就像李小龙所说的:“与水为友,灵活应变。”